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庆敏 吴新光
“雷锋‘雨夜送大嫂’的故事,你们都听说过吧?我当时就在现场。”说这话的,是辽宁省铁岭县横道河子镇下石碑山村85岁的村民艾荣普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下石碑山村位于铁岭县东部,全村只有300多户、700多人,在这里,雷锋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170天。1962年8月15日早晨,雷锋从下石碑山村返回抚顺。当天上午,雷锋在抚顺指挥战友倒车时,头部受伤,不幸牺牲。
铁岭雷锋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建在村庄上的雷锋纪念馆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庆敏 摄
3月11日上午,长城新媒体记者来到下石碑山村,走进位于这里的铁岭雷锋纪念馆,探访雷锋足迹的最后一站。
“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建在村庄上的雷锋纪念馆。”铁岭雷锋纪念馆馆长、铁岭县横道河子镇宣传委员张敏告诉记者,1962年2月26日至8月15日,雷锋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是在下石碑山村度过的,给战友和村里百姓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。
当时,雷锋所在部队在铁岭县进行国防工程施工,雷锋带领运输连4班执行任务,驻扎在下石碑山村,战士们就暂住在老乡家里。雷锋和战友乔安山在艾荣普家借住的时间最长。“一共住了168天。”艾荣普告诉记者,“我和他们年龄相近,几个月下来,我们成了好朋友。”
艾荣普指着雷锋送给他的一张照片介绍当时的点点滴滴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庆敏 摄
记者在艾荣普家看到,炕头前有一座雷锋铜像。几十年来,每天用毛巾擦拭一遍铜像,成为艾荣普怀念雷锋最朴素的方式。“那时候,雷锋特别爱学习,出车回来后经常看书、写日记,我从雷锋身上学到许多东西。”艾荣普说。
在艾荣普的记忆中,雷锋是个热心肠,身边人有困难,他总会伸出援手。1962年5月的一天傍晚,雷锋和乔安山正在驻地刷车,突然天气骤变,大雨倾盆,雷锋急忙扯过帆布盖车。这时,公路上急匆匆走来一名妇女,她抱着一个小孩,右手还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,走起路来很吃力。
雷锋上前询问得知,这名妇女姓纪,是从哈尔滨来的。从抚顺下车,一路走到这里,要到沈阳境内的樟子沟去,还得走10多里路。于是,雷锋跑回驻地取来雨衣,给大嫂穿上,又抱起大一点的孩子,冒雨朝樟子沟走去。两个小时后,终于把大嫂送到了家。“雷锋回到驻地时,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。”艾荣普说。
张敏向记者介绍雷锋帮村民犁地的图片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摄
“雷锋把人生最后的时光留在了下石碑山村,也将一颗红色的‘种子’种在了这个小山村。”铁岭雷锋纪念馆里,张敏指着一幅图片告诉记者,雷锋以前不会犁地,后来跟着下石碑山村的王大爷学犁地,学会后,一有空闲,就帮村里的老乡们犁地。
村口的蒲河,静静流淌,述说着雷锋在下石碑山村留下的一个个感人故事。
行走在下石碑山村,雷锋塑像、雷锋广场、雷锋图片、雷锋纪念馆……“雷锋元素”成为下石碑山村最明显的标识。下石碑山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刚告诉记者,村民们对雷锋的感情真挚又热烈,虽然雷锋已经牺牲了60多年,但这份感情一点也没有减少。党员干部争做“雷锋式”表率,村民们争当志愿者、帮助他人。
下石碑山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刚(右)来到艾荣普家里,交流学雷锋心得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庆敏 摄
铁岭雷锋纪念馆建成后,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,下石碑山村的许多村民办起了农家乐,吃起了“旅游饭”。同时,随着村子知名度的提高,一些客商也纷纷前来投资,带动了村民就业,促进了乡村振兴。“60多年来,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村民们都说,咱是沾了雷锋的光。2022年,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.6万多元。”王刚说。
欢迎提供新闻线索:ccxmtxs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