构图,即将一幅画中的所有元素,参照画家想表达的意境、形象、场景、光影、设计、轮廓和色彩,一起安排在画作里,从而形成的一个统一。
画家在创作一个场景画面时,需要借助不同的方式,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。
按照透视效果,安排和协调画作里的所有元素,经过构思以后确定形象在画作中的位置,并大致描绘出背景环境的草图,再借助色彩实现光影效果。
【资料图】
在绘画中,构图比另外几个绘画要素更关键,如果只重视线条,便会出现“线条主义”,如果只重视色彩,也会出现色彩使用过度的情况。
构图被认为是画家,用来调整画面局部与整体,保持平衡的方式。
在历史的不同时期,不同的画家会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,来构建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关系。
文艺复兴时期,构图基本都开始采用金字塔结构,这种结构在接下来的时期也常常被用到。
此外,从16世纪开始,人们对于构图的观念,已演变成了一系列的理论,并在绘画时加以实践。
在威尼斯,构图在动作描写类的绘画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它不仅处理了形象在空间上的分配,还处理了其他要素的分配,比如,过分的拥挤会导致画面失衡。
在17世纪,构图不再局限于绘画中,而是开始应用在舞台之上,比如侧幕在戏剧表演中的使用。
构图最初都出现在画家的脑海中,然后才会在画中付诸实践。新古典美学强调构图需要严格遵守每个图像的细节规定,而不仅仅是作品的整体效果。
因此,画家们应该郑重考虑所有细节,避免画面的拥挤和混乱,这样才能保证合理的构图,使画面更加优雅美丽。
泰奥多尔·籍里柯 《梅杜萨之筏》 1819年 巴黎 卢浮宫
《梅杜萨之筏》画面中的环境,非常恶劣。场景源自1816年的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,铅灰色的运用体现出,沉重气氛围绕着这群人,真切地勾勒出了一个残忍的悲剧。
该作品纪念的是 1816年7月2日,在毛里塔尼亚,沿海遇难的梅杜萨号法国护卫舰。
舰长是一个毫无经验、政府委派的官员,他的无能最终导致护卫舰触礁搁浅,关键时刻,舰长却与自己的随从弃船逃跑。
为了求生,舰上的 147 名水手用护卫舰的残骸扎成了一个简易的筏子,在海上漂泊 13 天,据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残忍的食人行为。
最后只有15名水手幸存下来。是阿格斯号发现了这个筏子,并救下了幸存者。这个骇人听闻的事件公之于众后,马上成了一个重磅政治炸弹,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。
梅杜萨巡洋舰失事后,这些可怜的幸存者不得不屈服于无情的命运,他们此刻正拥挤在一个小小的木筏上。
木筏上方聚集的云和它们形成的阴影形成鲜明的对比,一个人的手被黎明的曙光照亮,他正在指着远处前来救援的船只。
位于低处的人和最高处被挥动的衣物之间,形成了一条对角线,这幅画的构图也是根据这条对角线构建的。年轻人挥舞着衣服做着最后的努力,以便让远处的船只看到他们。
这四个人处于船帆的阴影下,木筏的桅杆形成了画面构图的纵向轴线。
从近景中的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,作品的基础构图方式,船上那些幸存者青灰色的身体,企图从一位父亲的身体旁边争夺更多的空间,而那位父亲正抱着,一具一丝不挂的年轻人的尸体,这样做仅仅是为了防止尸体被海浪席卷进海里。
画家妥善地安排好了场景中的所有人,并且他还通过利用不同的人物造型,构建了每个人物之间的联系,正如这个人就位于画中两群人的中心位置,以他为分界,一边是一群已向死亡妥协的人,另一边则是一群仍抱有希望的人。